购置一套智慧家,为什么每个用户的体验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语音操控,有的人需要通过智能音箱多次唤醒,有的人却说句方言智慧设备就会听懂;再比如设备连接,有的人得下载好几个APP才能用,但有的人却通过一个平台就快速实现互联互通。到底哪个是“真智能”哪个是“假智能”?对用户来说,没有统一的等级标准,就没办法形成清晰的判断依据。
但现在问题解决了。2022年3月,海尔智家正式发布《智慧家庭 智能家居智能化能力等级评估模型》标准。据悉,该标准是行业首个关于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的标准,由海尔智家联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牵头立项。此次标准发布,不仅更好的规范和指导了智慧家庭领域的智能化技术发展,更能向消费者传递有标准依据的智能化概念,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行业首个!海尔智家填补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标准空白
一直以来,行业对智慧家庭智能化水平等级的定义及评估不同,但大都是从硬件产品、智能化技术作为评估依据。而海尔智家牵头发布的《智慧家庭 智能家居智能化能力等级评估模型》是以智慧家庭系统为评估主体,基于人机智能协同的理论基础分析用户与智慧家庭系统的协同关系及业务模式,将整体系统的用户体验作为重要依据。
基于此,该标准提出了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的定义(L1-L5):基础智能、辅助智能、主动智能、高度智能和完全智能。而在评估体系的构建上,标准以智慧家庭系统抽象、表征出的智能化能力为评估目标,形成了三级的评估体系:智能化等级指数,智能化能力指数和智能化指标。
海尔智家此次发布标准从智能化等级到评估模型,构建了完善的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的评价方法,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研究成果《Research on general model for intelligent level of Smart Home》也被第三届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国际会议所录用。
由此可见,海尔智家所发布的行业首个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标准,不仅为用户界定了更清晰的智慧家庭智能化水平判断依据,更为整个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良性规范。
为何由海尔智家牵头?最深探索实现智慧家庭战略全面收获
实际上,智慧家庭本身是多种技术融合应用的领域,包括了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技术生态三部分。如此复杂的领域在等级标准缺失下长时间“野蛮生长”,不同企业在智能化水平上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也导致了用户体验感上的差异。而行业等级标准可以从根源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个标准是由海尔智家牵头来做?
首先就是智慧家庭领域成果的引领,目前海尔智家已6次蝉联“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排行榜”榜首。在引领背后,源于海尔智家自2006年开始就率先布局智慧家庭,在多年的探索成果下将智能化建立在整个“场景体验”系统之上,并通过核心技术引擎“智家大脑”,让用户感受到无处不在、自然交流、主动贴心、安全可靠、持续进化的智能家庭新体验。
具体来看,海尔智家的智慧家庭体验是什么样的?在厨房,智能化并不是只会自动调节温度的冰箱,而是食材快过期时冰箱会主动提醒并推荐食谱;在卧室,智能化并非只是智能音箱控制空调,而是枕头能读取用户睡眠状态数据,空调获取后能随之调节最适宜的风速和温度;在阳台,智能化并非只是从手机查看洗衣机状态,而是洗衣机干衣机能主动根据天气情况,为用户推荐洗晒程序......
不仅如此,海尔智家在标准领域同样做到了行业引领。据统计,海尔智家累计主导及参与国际标准82项,总数行业第一;累计主导国家标准93项,参与相关标准制/修订293项,同样行业第一。更重要的是,海尔智家还是全球唯一同时进入IEC 理事局(CB)和IEC市场战略局(MSB)两大最高管理机构的企业,是行业唯一覆盖OCF、IEEE、IEC、ISO和Matter国际5大标准组织的企业。
在智慧家庭领域,海尔智家凭借产品、技术、平台、生态等全面的领先布局,进入全面收获期。此次海尔智家填补智慧家庭智能化等级标准空白,不仅对推进行业规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更对行业标准聚焦“用户体验”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为媒体网站,对于商家上传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已采用相关措施进行审核,但不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可靠性,相关责任由上传上述内容的商家负责,特此声明!
相关知识
您家真智能?海尔智家发布智能化等级标准
海尔空气网发布全球首个物联网中央空调应用标准
智能电热水器缺标准?海尔主导新国标发布!
全球首个!物联网中央空调应用标准发布
海尔智家发布UhomeOS 3.0,全球首次进入大脑时代
健康没有标准?不!来海尔智家找参考标准
2019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发布:海尔净水三项标准全部入围,领跑行业
OCF再度牵手海尔智家,打造智慧家庭标准生态
智能快讯|海尔智家发布《度量海尔智家科技》:用“度”作为衡量标准
2019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海尔智家、格力、美的集体入围
网址: 您家真智能?海尔智家发布智能化等级标准 http://m.yijiajujz.com/newsview51216.html